恩施州:辉煌三十年 凝聚新希望
辉煌三十年 凝聚新希望
加快建设绿色繁荣开放文明恩施州
今天,我们迎来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0周年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谨向全州400万各族干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1983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建州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砥砺前行,谱写了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辉煌篇章。
建州30年,最辉煌的成就是州域经济实现大跨越。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12年全州GDP突破480亿元,比1983年增长52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增长45倍。初步构建了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矿产六大工业支柱,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州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57:21:22调整为26:34:40,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建州30年,最突出的标志是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始终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力突破瓶颈制约,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土苗儿女“通高速、通铁路”的百年梦想,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完工,渝利铁路、宜巴高速、恩来高速等1条铁路和5条高速正在加紧建设。加快“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步伐,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品位显著提升,功能日益完善。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力度,城乡一体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建州30年,最显著的成果是生态建设实现大突破。先后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工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一批环保项目,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设沼气池53万口,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达到1600万亩,恩施山更清,水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综合效益的统一。
建州30年,最重大的进步是社会事业实现大繁荣。教育事业硕果累累,科技事业持续进步,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明显,民生保障切实加强。累计完成2054个村的整村推进,对3.1万户、12.3万人实施了扶贫搬迁,减少贫困人口8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1倍、17倍,各族群众已加快脱贫,向小康、向富裕迈进。
建州30年,最成功的实践是各族群众实现大团结。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引,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涌现了“为民模范”周国知、“和谐使者”易满成、“百年义渡”万其珍、“愚公支书”王光国等先进典型。切实加强民族立法工作,修订完善了14个单行条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体系。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30年来,恩施州的发展进步,始终倾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胡耀邦、乔石、胡锦涛、李鹏、李克强、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恩施州视察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到我州调研指导,为推进恩施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30年励精图治,30年艰苦创业,恩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恩施州正面临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惠及恩施州,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不断壮大的产业基础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独特的资源配置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欣逢伟大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投身伟大的事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坚持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加快建设绿色、繁荣、开放、文明的恩施州!
大山处处洒真情
——全省616对口支援与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回眸
恩施州民宗委领导表示,在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616”对口支援两大工程的推动下,恩施州经济社会沿着又好又快的目标和要求迈进,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82亿元,同比增长1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同比增长2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71元,同比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8元,同比增长14.3%。“616”对口支援工程于2007年8月在湖北省10个民族县(市)开始实施。由1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领省直6个单位(4个省直部门、1个大中型企业、1所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每年至少为对口支援的民族县(市)办6件以上实事。
为切实加强“616”对口支援工程的组织领导,省州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明确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等8个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616”对口支援工程通过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加快促进民族地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整个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目前,对口支援恩施州“616”工程单位为68个,共为该州8县市对接实施项目1024个,支援资金94亿多元,拉动了200余亿元的投入。今年各县市“616”工作会议均已召开,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制定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快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推动全州经济快速发展。《意见》下发两年来,全州共争取落实扶持政策资金81.19亿元。2012年全州各县市围绕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已谋划和落实各类项目1283个(其中含有“616”工程和发达市支援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299.3亿元,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109.1亿元,到位支援资金83.29亿元。项目建设已投入资金333.58亿元。
龙飞凤舞起云霁
——恩施龙凤镇综合扶贫试点高位推进
在我国陕西、四川、重庆、黑龙江和湖北五省市都有龙凤镇,唯独湖北恩施市龙凤镇与众不同。眼下,这个人口不足7万的小镇正饱飧历史带来的发展机遇,经历着历史的洗礼和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龙凤镇位于恩施市北郊,距市中心10公里、许家坪机场8公里,是离恩施市最近的乡镇,北与重庆市奉节县接壤,素有“川鄂咽喉”之称,“318”、“209”两条国道从集镇中心交汇而过,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均从集镇规划区经过,并设有站场。该镇拥有国土面积285.6平方公里,辖18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7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5.6平方公里。该镇森林植被、水电、石灰石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多,主要品种有煤及煤干石、铁矿、高岭土矿、硫磺矿、页岩等,其中煤干石资源是恩施市唯一国家级储量的资源。
为支持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打造支撑恩施市发展的龙凤新区,国家、省、州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国家民委、烟草专卖局等国家部委纷纷表示将积极支持试点建设。
财政部作为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多次召开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协调支持2013年中央财政整合各类资金65027万元,用于支持恩施市及试点农业、教育、医疗、环境、扶贫、重点项目等建设。光彩事业走进武陵山(恩施)暨2013恩施州·武汉经贸洽谈旅游推介会等也为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提供了推介平台。
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试点工作,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由省财政厅牵头,出台支持意见,加快试点建设;举行“金融早春行”等活动大力支持试点建设。
省民政厅、省民宗委均出台意见支持试点建设。省民宗委表示从2013年起,重点支持该镇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中心建设,用五年时间做到全覆盖。确保活动中心做到场所适用、设施完备、功能健全、制度规范、特色鲜明,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出示范;每年整合资金支持2个中心村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五年做到试点区域全覆盖,力争使试点区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收入大幅提高,村寨风貌、特色民居得到有效保护,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发展,村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在民品民贸企业发展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新、协调各级各部门对试点工作予以支持等方面做出努力。省烟草专卖局表示将以基本烟田土地整理为切入口,加大对恩施州烟草水源性工程、烟路、育苗设施、烤房建设和农业机械配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恩施州烟草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对恩施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把龙凤镇现代烟草示范区作为恩施州现代烟草农业的示范亮点进行重点打造。
沧桑巨变铸辉煌
——恩施州30年扶贫攻坚纪实
值恩施州建州30周年之际,回顾该州扶贫开发走过的30年历程,是一篇难忘的历史篇章。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恩施州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偏远、闭塞的境况,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是全州400多万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建州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0年中,该州共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扶贫资金79.89亿元,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0.75亿元,信贷扶贫专项资金27.4亿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4.9亿元,老区建设资金1.67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2.78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9亿元,农业部部援财政专项资金18.8亿元,按不同时期的不同扶贫标准,累计解决了307.39万人的温饱问题。
各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州扶贫开发工作,救济式扶贫、基础开发式扶贫、综合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整体扶贫一直到区域扶贫攻坚,该州扶贫攻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断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治山水、抓产业、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使全州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据该州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未来一个时期,该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依据,紧密结合《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平、李克强总理在恩施调研扶贫开发指示精神为指导,以片区扶贫攻坚为重点,围绕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这一目标、抢抓国家、省支持发展政策叠加和交通等制约因素递减两大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和扶贫对象能力为首要任务,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加大改善基础设施和扶贫搬迁力度,加大扶贫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实现扶贫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借来东风扬大帆
——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落实盘点
从恩施州西部大开发办公室了解到,自2000年恩施州正式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以来,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按照“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总体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州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10个方面,中央、省各级财政和各类政策资金,在财政、投资、产业、生态补偿、帮扶等5个方面加大对恩施州的支持力度。
财政方面,恩施争取到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0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公共卫生补助、新农合补助、城镇居民医保中央补助资金、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方面,促进该州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了恩施高中,并在每县(市)新建和改造一所标准化高中。
投资方面,恩施州争取国家建设投资近900亿元,清江水布垭电站、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投资过百亿和恩施机场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公路、廉租房、安全饮水、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层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鲜活的资金水源,解决了17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共建设保障性住房2.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万户。
产业发展方面,该州争取各类产业发展资金55亿元,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方面建设。生态建设也争取各类资金40多亿元,对城镇垃圾污水处理、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沼气池建设、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方面都给予了有力支持。
帮扶开发是恩施长期主要工作之一,该州争取国家帮扶资金34亿元和扶贫开发资金11亿元,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异地搬迁扶贫、中直机关对口帮扶等方面,完成整村推进2000个,完成扶贫搬迁3万户、12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0万人。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