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荆门正文

荆门:建生态宜居新城 促跨越崛起

2013-10-22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雷汉卫报道:城市建设折射经济成就,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近年来,荆门市紧紧围绕建设“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目标,按照“高品位、创特色、出精品、惠民生、促发展”的思路,相继实施了天鹅湖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扩建、第二垃圾处理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杨树港污水处理厂、荆钟路、荆潜路、兴隆大道等进出口景观大道、工业园区(荆门高新区、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市政配套、交通拥堵整治等城建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

  浓墨重彩绘新景,城市建设谱新篇。截至2012年底,荆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3.2平方公里,人口47.5万;道路面积739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5.56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672千米,建成区绿地率33.43%,绿化覆盖率39.56%,人均公园绿地10.11平方米;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36%;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天然气日供气能力23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100%。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绿地率等多项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回眸过去,荆门住建人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2011年,荆门中心城区在全国37个城市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全省总分第三的成绩连续第四次夺得“楚天杯”,被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荆门园在第八届中国(重庆)园博会入围全国116个参展城市20强,是唯一获得三项大奖的地级市;2012年,在全省首次城市工作会议上荆门作为地市级唯一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市住建委连年被评为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省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委系统被评为市级文明系统。

  强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建项目研究,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积极创建花园城市,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站在荆门“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荆门住建人将乘着党的十八大的浩浩东风,高擎“中国农谷”旗帜,按照“突出中心,建设新区,集群发展”的总体要求,用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城市发展,加速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环境,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湖北“两圈”节点新兴大城市和生态宜居新城,不断提升城市的美誉度,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1996年:新建园丁小区——荆门安居工程起步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住房保障工作。1996年,市政府针对教职工住房紧缺状况,新建荆门第一个安居工程——园丁小区一期工程。1998年,荆门市出台《荆门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次年共审批下达经济适用住房计划项目20个,总规模120.15万平方米,总投资91361万元。

  为进一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2007年,荆门市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当年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44.9万元、1880人。与此同时,廉租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到2009年,全市竣工廉租住房96套,4800平方米;在建廉租住房1422套,71100平方米,2930套廉租住房陆续开工。

  1998年:竹皮河综合改造——打造水秀新城

  1998年,荆门市启动河道综合治理,先后投资2.5亿元,采取污水截留、河道整治等多种措施净化竹皮河城区段水体,对沿岸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和亮化配套,初步实现“一河两管清污分流、分段入坝、全河有水、两岸成街、绿树成荫”的总体目标。竹皮河综合治理规划设计获得住建部规划设计一等奖。荆门市同步对规划区内5条河道和3条渠道进行了绿化改造,河道绿化普及率83.97%。

  今年,总投资6亿多元的竹皮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启动。竹皮河新一轮治理计划对海慧沟、浏河上游河道进行整治,清淤疏浚河道,沿岸实施截污、绿化,以逐步实现竹皮河城区段“水清、水满、水生态”。

  2000年:天鹅广场建成——拉开城市绿地建设大幕

  2000年,荆门市拆除中心城区两大污染源——荆州水泥厂、市磷肥厂,同一年原址建起了占地8万平方米的天鹅广场和占地3万平方米的月亮湖广场,由此拉开了公园绿地建设大幕。

  在这之前,荆门建成最早的综合性公园——龙泉公园。之后,为不断提升城市绿量和绿质,先后建成浏河岛游园、廉政文化广场、象山二路游园、象山三路游园、李宁郊野公园、生态运动公园、白石坡游园等一大批公园绿地。在不断增加绿地的同时,荆门市还不断加强公园绿地改造,进一步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提升文化内涵。

  半城山水满城绿!截至2012年底,荆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广场、游园39个,绿化覆盖率39.56%,人均公园绿地10.11平方米,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衡,特色鲜明。

  2004年:象山大道南延——贯通南北双城

  荆门城区西郊的蒙山因纪念陆九渊改名象山,象山脚下的道路因此取名象山大道。2001年,象山大道向北拉通与月亮湖北路相会,2004年向南延伸与深圳大道相接。至此,象山大道成为城区重要的南北通道。2010年,象山大道继续南延与虎牙关大道连通,满足了市中心10分钟直达荆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要求。

  按照“生态、人本、和谐、宜居”理念,荆门市每年投入10多亿元构建城市主干道路骨架。截至2012年底,城区道路面积739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5.56平方米。根据城区地容地貌,荆门市中期规划构建“三环八射”城市主干道路骨架,城市西外环、东外环、泉水大道、长宁大道北段、深圳大道东段等主干道路及互连次干道建设已全面启动,城市路网结构更趋合理。

  2011年:荣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园林绿化领域最高奖项

  2000年,继成功创建湖北省园林城市之后,市委、市政府迅即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

  “创园”为民,为民“创园”。十年扎实创建,全市上下如燕子垒窝般历尽艰难困苦,荆门逐步完成华丽转身,变靓变美;园林城市建设,形成鲜明的荆门特色:城在山中、城在水边、城在绿中!

  2011年10月,荆门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实地考察组专家的考核验收。荆门中心城区在全国37个申报城市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正式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京山县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这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领域的最高奖项,体现着一个城市在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水平。

  2011年:第十八届菊花展——打造城市精品文化盛宴

  傲霜斗寒争春华,岁岁黄花分外香!2011年10月,第十八届菊花展在龙泉公园隆重开幕,300个品种、18万盆菊花盛装亮相。围绕“自然、和谐、人文”主题,菊花展突出体现了“立意高、创意新、精品园林”的主题。

  自1981年举办第一届菊花展以来,荆门市连续举办了十七届菊花展,之后因种种原因中断。为进一步弘扬荆门市菊花栽培鉴赏传统,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荆门市恢复了一年一度的菊花展。

  2012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省住建厅和市政府联合举办湖北省首届精品菊花展暨中国农谷·荆门市第十九届菊花展,主会场设在市生态运动公园,市住建委承办,分会场设在武汉,由武汉市园林局承办。该届菊展菊花总盆数近60万盆,让市民体验了一场完美的城市精品文化盛宴。

  2012年:荆门城建集团成立——搭建城建融资新平台

  2012年6月6日,湖北荆门城建集团在生态运动公园隆重揭牌。该集团是在优化整合住建系统国有骨干企业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大型国有公司,是市政府实施“一主三副”(新区建设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建设项目的专业建设平台,主要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性、公益性建设,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的施工总承包、投融资、运营和管理等。

  城建集团的成立,是市委、市政府大手笔大气魄推进荆门城市建设的顺时应势之策,也是打造实力城建、建设宜居荆城的与时俱进之举。截至2012年10月底,该集团在建项目23个,累计总投资54800万元。

  2012年:“安饮”工程完工——50万居民“直饮”漳河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安!1983年7月,为解决供水不足问题,荆门市筹建二水厂。二水厂取址漳河刘公庙,日设计供水能力10万吨。1997年,为把供水需求矛盾解决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面前,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第三水厂。三水厂选址漳河总干渠掇刀段南侧,取水总干渠,日供水能力按20万吨设计。如今,荆门日供水能力由1.5万吨发展到30多万吨,供水主管网从1.35公里发展到210多公里。

  作为连续两年市政府“十件实事”之首和2011年市政协“一号提案”,为进一步改善市民饮用水源水质,2011年3月,总投资4500万元、全长20.4公里的城区安全饮水工程开工。苦战19个月后,安饮工程全线贯通,三水厂水源由明渠取水改为管道取水,城区近50万居民实现“直饮”漳河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