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仙桃正文

仙桃:创新城市管理实现“三级跳”

2015-11-1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创新城市管理实现“三级跳”
——“十二五”时期市城管局工作回眸

    11月13日上午,在仁和桥头的花草苗木市场,市城管执法局仁和中队长张平正在和商户和气交流,按照城市管理要求,这里是不能摆摊设点的,但目前城区还没有专门的花木专业市场,对花木,市民有需求,如果强行取消,势必引起一些花农对政府的不满。

  张平通过与花农沟通,积极向单位领导建议。城市管理该堵的要堵,该疏的要疏。现在把这里作为一个临时疏导点,是一件好事。领导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就与商户协商,花木一律摆放在台阶以上,拖运花木的三轮车一律安放到其他地方,不能占道,通过他和队员们的努力,现在这里成了过往市民常常驻足的地方。工作方式的改变,让他成了很多商户的朋友。张平的工作方式方法这只是城管队员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市城管局按照2011年制定的“一年起步、两年深化、三年大变化、四年开始精细化”的规划,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城市管理“三级跳”,为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助跑——为起跳加速度

  城市管理纷繁复杂。如何让纷繁无序的工作变得有序,变得规范化,常态化。市城管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整个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面向市场管理体系。城市管理没有一定模式,但各项工作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市城管局结合实际,采取市场化、公司化、数字化等措施,创新管理方式方法,采取花钱买服务,为精细管理、长效管理提供坚强保障。

  推行城区垃圾清扫清运公司化管理。市环卫局成立了洁达清扫和顺洁清运两家公司。环卫工人由行政隶属关系变为合同契约关系,通过合同管理形式,由市城管局提供经费,负责质量监督管理,两家公司负责清扫和清运,保洁质量显著提高。

  推行建筑垃圾清运公司化运营。经过招投标2家渣土清运公司中标,100多家小的渣土运输公司被清理出渣土运输市场,建设工地车辆污染路面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推行乱贴乱画清理市场化。将城区48条主次干道临街建筑物、公共设施上乱贴乱画的清理工作承包给两个专业清洗公司,市城管局负责监督检查结账,城区乱贴乱画少多了。

  推行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利用科技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支撑。现在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管理范围涵盖六大类: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市貌、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其他设施等。对城管执法局内部管理,细致到城管执法和环卫保洁车辆运行轨迹;对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井盖、路灯、电杆等共9万多件是否完好等。

  ——打破单打独斗局面,建立起大城管格局。“大城管”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区“三办一园”、城管、公安、住建委、交通、工商、市场等部门履行各自的城市管理职责,有庭院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落实“门前三包”和单位庭院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形成了分级负责、分区负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打破城市管理质量标准,全面晋级提速。城市脏乱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如何改变这种形象,市城管局提高城市管理质量标准,为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变临街经营户货物可以出店到不准出店经营,保证城区人行道畅通和街面整洁。变堵截流动摊贩为建立临时疏导点,彻底改变流动摊贩满街跑的现象。变广告招牌随意建为取消过街广告和规范店招店牌。变只管主次干道乱拉乱搭乱建向背街小巷全面延伸,彻底改变城区整体形象。

  跨越——为目标加大爆发力

  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增强市民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是城市管理的目标。

  ——财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城管年预算经费由2010年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6500多万元,其中,环卫保洁作业经费从1000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5年来,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购置机械化道路清(洗)扫车24辆,各类非机动车保洁车797辆,生活垃圾清运车76辆,在城市道路安装分类式果皮箱3000多个,在社区村居安放各类密闭式垃圾桶近4万个,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9个(其中乡镇18个),健全了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体系。

  2013年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拆除了城区所有旱厕,新建了55座水冲式公厕,城区公厕达到120座,所有公厕均派专人清扫保洁,免费向市民开放。建设城管执法岗亭11个、环卫工人作息房40个,为城市管理靠前指挥提供了设施设备保障。

  建起垃圾填埋场。总投资1.1亿元占地260亩的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13年5月正式运行,同年12月,我市开始在全市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一体化,全市15个镇区的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已处理镇区生活垃圾24000多吨。

  ——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一把“扫帚”,全城“点赞”,从2014年2月下旬开始,市城管局启动环卫一体化“一把扫帚扫到底”,用3个月的时间,全面接管了城区“三办一园”的50个村居和社区,新增2454条背街小巷,425万平方米的保洁面积,将背街小巷与主次干道实行同质化保洁、考核,尽量缩小两者的差距,使背街小巷的保洁效果与主次干道一个样。

  全面接管“三办一园”村居和社区清扫保洁工作后,新招聘管理员16人、保洁员358人、摇铃收灰员283人、快速保洁员54人,购置18000多个不同容量的垃圾桶投放到村居、社区和庭院小区,购置了450辆摇铃收灰车、23辆挂桶车、5辆小型垃圾转运车,真正实现了垃圾天天有人清,卫生时时有人管,基本实现了村居、社区、背街小巷垃圾不落地、日常日清的格局。

  ——服务理念越来越强。细心的市民会发现,现在不仅城市面貌发生变化,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也在与日俱增,推诿扯皮等现象日益减少,主动服务、人性化执法正成趋势,日常管理也更加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

  10月9日23:02分,一市民投诉称,沔街大道上一建筑工地夜间施工扰民,影响正常休息。接到投诉后,城管110值班人员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处理。市城管局于去年5月份成立城管110,主要处理市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接受市民的投诉。

  日常管理过程中,城管队员逐步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不断求新求变,变堵为疏,主动上门服务为沿街商户实行“帮摆放”,为流动商贩开辟便民疏导点,为特困职工设立便民售货亭,主动清理城区无主建筑垃圾、生活杂物……

  城管队员手中的工作日志,记载着每天的工作情况,随手一翻,就是一次城市管理的历史变迁。从最初的整治乱泼乱倒、乱贴乱画、乱拉乱挂、散流体车辆、建筑工地带泥上路到现在的流动摊贩疏导、基础设施改造、主动为沿街商户围挡,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着城管执法的文明变迁。

  “如今,在街上走,有市民主动前来打招呼、提建议,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城管队员张智看着这一切变化颇为自豪。

  落地——全民管理城市常态化

  城市在变,生活在变,生活因城市的洁净和美丽而精彩。这份和谐,沉淀了城管人的努力与奉献。

  卫生城市的创建,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一个井盖丢失、一处道路溢水……都要先通知市城管局,然后由市城管局通知市政维修处安排专人解决,常常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市城管局开通3603110热线,接收城市管理问题投诉,成立清疏热线,形成了“群众电话反映、专班免费清理、一次改造到位”的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后,重心下移,队伍下放,增强了城市管理人员对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被动解决问题转为主动发现并快速解决问题,这也推动了城市管理常态化。”市城管局三大队大队长付达说。

  投诉的过程,也是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解决投诉的首要条件,是畅通投诉渠道”,为了提高投诉处置率,数字城管指挥监督系统规定了办案的时限,一旦时限将近,就会倒逼各处置部门尽快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市城管局不忘引入“人人都是城管员”的全民城管理念,运用新媒体实现网上投诉服务。

  “发动市民积极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城市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市民真正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市城管局督查室主任刘艮红表示。以城市综合管理考核为杠杆,加快了城市管理由垂直管理向属地管理转型的步伐。每月通过大会通报、媒体发布等方式,公布城区“三办一园”和市直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考核情况。

  如今,城区全民动员,全线出动,人人参与,事事关心,不仅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全覆盖”,而且加速城市管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来源:仙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