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十堰正文

十堰:郧阳区点亮田园城市梦 实现就地城镇化

2015-01-0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点亮田园城市梦
——看郧阳区如何实现就地城镇化

    “上月回老家探亲,到了老村址却找不到家了。原来的旧房子变成了新楼、广场和绿化带,哪一户是谁家都不知道了。”近日,在深圳打工几年的郧阳区城关镇堰河村三组村民陈宗华回到家乡高兴地说,“虽然听说了家乡在搞城镇化建设,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近年来,郧阳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建立现代城镇体系、高度融合资源和要素,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要素最优化、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就地城镇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变社区,变换的不只是楼房

  去年9月,在郧阳区城关镇牧场沟茅家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地上,伴随着大型机械的轰鸣声,一栋栋漂亮的小楼加紧建设。

  住在工地附近的村民陈东,每天都要到工地上走一圈,他时时关注着社区建设的新变化。陈东说,以前自己家里居住的房子虽说面积大,可是取暖、用水、用电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尤其是生活用水不方便,遇到干旱天气家里容易断水,还要去挑水吃。

  “今后就不一样了。新型社区规划里就有供水管网,我最关心这个。”站在社区规划图前,陈东介绍:“除了水、电、网络、社区卫生室、幼儿园,还有社区健身广场,这些我们以前想都想不到。”

  城关镇牧场沟村党支部书记尤启东说,山区居住分散,很多都是几百人的“巴掌村”,如果个个都通自来水、天然气,配医院、建学校,根本不可能,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农村到社区,不仅是居住条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规划之初,就把事关民生的服务和功能考虑好、解决好,让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更方便的公共服务。”尤启东道出了新型社区建设的规划理念。

  建设新型社区,钱从哪里来?郧阳区利用“指标漂移”、“占补平衡”政策,将乡村腾出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城市周边,利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郧阳区新型社区建设不搞 “一刀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引导上。目前,该区已开工建设卧龙岗社区、子胥湖社区、红岩新村等1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完成投资20多亿元。

  发展启示: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等值为目标,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向农村延伸,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资源要素最优化,农民变工人,变换的不只是身份

  今年32岁的张艳军是郧阳区茶店镇红岩新村人,经营着一辆出租车。作为家里最重要的劳力,他根本不担心农忙:“秋收时,都是用机器干活儿,效率很高,不耽误生意。”

  在郧阳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为让村民有活干、有事做、有钱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郧阳区瞄向了工业和第三产业。

  在郧阳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记者看到,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依次排列,共有120多家,2000多名村民在企业上班。

  瞄准全域一体、统筹城乡的目标,郧阳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城乡产业集聚、融合,推进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目前,该区有2万多农民在工业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上大显身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郧阳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农村产业园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园区、社区协调推进、同步建设。整村迁建的村庄,通过招商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园区经济,促进农民就业。

  充分就业,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2013年,郧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7元,同比增长13%。

  发展启示:资源要素最优化,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而是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突破了过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支农强农模式。

  产城融合一体化,规划变现实,变换的不只是环境

  一盏盏诱虫灯,一处处滴灌设施,整个蔬菜大棚区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占地800余亩的挖断岗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郧阳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样板。

  郧阳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社区建设衔接起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柳陂镇因地制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得“上楼”后的农民不但住得好,收入高,而且腰包也鼓了。

  茶店镇樱桃沟村坐落在群山环抱间,山水相映,如诗如画。坐在自家的两层小楼前,63岁的刘龙生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就是好,现在我家有条件发展农家乐,儿子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来了,就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在当初规划时,樱桃沟村就注意依托周边环境,打造农家乐新民居,根据游客需求设计不同的房舍,包括休闲养生接待、中高档接待,以及商业区和游乐区。目前,该村已有30多家农家乐,从业人员200多人。

  鲍峡镇以316国道及鲍竹路沿线的13个村庄为链条,以整村推进为抓手,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安置等工作重点,打造百里示范长廊,形成一线串珠、连片开发的鲍峡镇模式。

  “今后几年,郧阳区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把城镇当城市建、农村当社区建,着力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郧阳区委书记胡玖明满怀信心地说。

  发展启示:产城融合一体化,只要把满足群众根本愿望、促进民生幸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就一定能够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姬廷顺)

来源:十堰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洋